智慧城轨十大建设重点

来源:江南体育全站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3-09-20 04:14:22

...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一手消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于2020年3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纲要列举了十大建设重点,以下为详情:

  在“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技术路线指导下,一是以应用科学研究奠定自主创新发展基础,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加强应用科学技术的探索,突破生产实践中的基础共性技术的瓶颈,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的突破;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经验为基础,全力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把握自主创新主动权,把握发展主动权;三是以民族品牌创建增强自主创新竞争力,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占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竞争力;四是以中国标准占领自主创新的高地,用好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及时形成标准,主导国内市场并引导国际市场接纳和使用中国标准,提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五是以基础产品创优打牢自主创新的基石,注重已有应用体系创优和创新体系的融合再创新,培育独角兽公司和整个产业的创新创优,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创新发展的韧性和实力。环环紧扣、相互融合、不断深化、逐步积累,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城轨交通的智能化、智慧化。

  聚焦智慧城轨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城轨行业关键核心业务体系的智能智慧化建设。一是创建智慧乘客服务体系,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智能化水平;二是构建网络化智能运输组织体系和技术平台,提升网络运输相互连通、运能运量精准匹配、乘客出行便捷可达的网络化运输组织水平;三是研发智能绿色能源综合技术应用,使我国城轨能源系统管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四是研发适用于相互连通全自动运行系统;五是研究标准化城轨车辆及适应不一样运量的多种轨道交通制式车辆,研制智能化列车全自动车载控制管理系统;六是搭建基础设施状态智能化及运维管理平台;七是建立智能运维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运维安全水平;八是打造智慧网络管理体系,覆盖建设管理、运维管理、资源应用等全部业务,明显提升企业管理及网络化管理上的水准;九是建设一个自主可控、功能强大、技术领先的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十是围绕智慧城轨的建设目标,建立中国智慧城轨技术标准体系

  创建智慧乘客服务体系,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提升票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引导推进基于实名制、个人信用体系的跨平台、跨场景乘车票务服务,利用生物识别、无感支付等多制式,提高售检票、乘车智能化水平。扩大基于可信乘车凭证相互连通范围,提高城市间乘车便捷度,丰富智慧城轨移动APP应用功能,提供多种出行、信息及生活服务;二是提供智慧出行咨询,聚合多平台出行服务内容,按乘客出行需求订制化提供多种出行解决方案。同时重点在交通枢纽、出行热点提供更细致服务。实时显示本站、邻站和换乘站客流动态、列车运行时刻,为乘客提供出行路径咨询及建议;三是研发智慧客流管理系统,对日常峰谷、节假日、重大活动预测及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疏导信息,为智慧运输提供可知、可调、可控的大数据管理应急处置解决方案;四是建立智能安检(防)系统。研究与城轨交通客流相适应的智慧安检探索票检、安检合一的新模式,采用视频监视、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票”、“物”以及异常行为四合一核验,提高效率、安全和服务品质;五是研发智慧车站系统。实时提供车站全场景动态信息服务、显示列车到发时刻、乘客诱导、车厢拥挤度、前方换乘站客流等动态信息。提供车站出入口、服务设施位置,及地面建筑物等信息。实现车站的全息感知、自动运行、全景监控、自主服务及其与周边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信息共享及联动的应用。建立车站智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管控体系,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含卫生安全等)应急预案,在线网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妥善应急处置;六是智能环境动态调控,根据季节、温湿度、客流等变化自动调节温湿度,为乘客提供舒适环境;七是提升列车智能服务水平,实时显示列车运行区间、前方站到发时刻,基于乘客用户画像,为乘客提供可感知、有温度、个性化、推送式服务。

  构建网络化智能运输组织体系和线网运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实现运能运量精准匹配、适应线网运输相互连通、乘客出行快捷便利、网络化运输组织高效的要求。一是建造集调度指挥和应急响应为一体的线网运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NOCC),构建基于云架构的路网数据中心,在数据层面进行信息共享,研究编制满足网络相互连通运营的技术规范,并研发相应的智能化系统;二是研发基于轨道交通网络多源客流数据融合的精准化计算、智能化分析、网络化运营的列车运行计划编制系统,实现网络客流的监测预警、网络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运能运量的精准匹配和全自动列车运行的行车组织;三是研究重要交通枢纽的客流态势演变、客流协同管控及综合交通协同调度,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四是深化研究市区城轨、市域快轨、城际铁路“三网”运输功能定位及与铁路、民航、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衔接,实现在城市主管部门协调组织下的公共交通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用。

  在线网运营调度(应急)指挥中心,部署智能城轨线网运输组织辅助决策系统。一是在共享数据平台基础上与各专业系统数据共享,加强完善实时监测、信息采集,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各专业系统的数据共享以及数据挖掘分析;二是研究城轨线网智能运输组织优化应急响应以及智敏调整的模型、方法和技术体系;三是研究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及演变规律、智能应急处置方案的智能生成及触发、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处置,实现突发事件下的大客流快速、安全地疏散,提高运输指挥和应急反应能力;四是构建基于多专业协同联动控制的线路智能综合调度应用;五是建立智能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管控体系,完善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含卫生安全等)应急预案,以智能化手段组织指挥全线网实施应急处置。

  构建面向乘客管理、设备联动、运行组织的智慧车站管控体系。研发线网大客流预警分析与监控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急协调联动、高效能耗管理、环境质量管理及人员绩效管理等系统,实现车站行车及环境设备的自动/半自动运行、泛在感知和安全便捷的乘客服务,进而实现区域站点集中值守和远郊车站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

  在实现车辆、供电、信号和轨道桥隧智能运维的前提下,开展正线停车,取消或减少列车专用停车场,大幅度降低土地占用。

  研发智能绿色城轨能源综合应用体系,使我国城轨能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是构建交流中压环网与推广直流牵引网的双向变流技术,加快直流保护、直流配电开关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开发应用进度,车站综合节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系统技术装备大范围的应用;二是研究能耗-客流的耦合关系,建立能源系统动态模型。研究探索直接用市电系统供电的方案,实现线网级能源调度,优化行车组织和节能运营图的应用技术规范,建立运营综合场景的能耗关联指标体系,实现智能化能源管理;三是积极推广永磁牵引技术,形成产业链;四是优化城轨能源系统模块设计理论方法,充分的利用客流、车辆、信号、环境控制等综合信息建成性能先进的智能能源系统,通过示范工程引领,逐步在全行业应用推广,使我国城轨交通总体节能率大幅提高。

  一是研发适用于相互连通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深化共线、跨线、越行等相互连通的全自动运行典型运行场景设计,研发相互连通全自动运行列车控制技术、多专业协同控制及应急联动技术。研究编制自主化相互连通全自动运行接口标准;二是实现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相互连通、车辆匹配,实现市区城轨、市域快轨、城际铁路的“三网融合”;三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列车智能水平、优化列车驾驶性能和适应性,从效率、节能、舒适性等目标综合优化,实现列车的最佳化运行控制;四是采用新一代车地通信及环境感知系统,加强列车对于行车空间及车上空间的信息感知能力,增强列车自主控制能力,提高轨旁设备利用率,减少轨旁设备,提升列车控制效率;五是采用灵活编组和协同编队技术,实现列车协同最优控制,提升运行效率和运营灵活度。六是推广列车运行设备健康管理技术。突破分级预警、快速重投、远程控制等关键技术,提高列车在异常事件发生时的快速自我愈合能力;七是完善、优化、 推广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建立中国标准的智能全自动列车运行体系。

  研制适应不一样运量和速度的地铁车辆及多种轨道交通制式车辆,研制智能化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管理系统,提升线路运能,降低系统能耗。一是研制标准化A型车、B型车并形成量产,研究适应不一样运量的其它智能化新型轨道交通制式的车辆。通过简统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车辆可靠性、可维修性,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二是研究集约型车辆网络基础平台。推进采用集约型综合承载、开放创新的列车信息网络,实现综合承载非行车安全等多种信息传输业务;三是研究全自动运行系统虚拟连挂的多列车协同编组技术;四是突破车辆控制和信息集成的一体化平台技术瓶颈,实现列车多专业系统深度集成,研究车辆的牵引、制动子系统与车载信号系统直接交互命令控制信息共享技术,提高列车运行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特性;五是研究基于模块化的车地和车车无线通信的一体化平台;六是研究客室智能调控系统,提升乘车环境的舒适度;七是研究轨行区障碍物检测系统,辅助车辆安全运作;八是研究车辆智能运维系统,实现车载各系统数据采集、预警、远程监视及诊断分析,为车辆智能运维系统提供数据,提高列车日常检修效率,提升上线列车整体可靠性,促进修程修制变革,降低列车运维成本。

  构建智能通信平台。一是推进非行车安全信息车地通信向5G+融合演进,跟踪5G+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5G+城轨产业生态,推动5G+技术在城轨的应用落地;二是研究超大容量、全分布式组网、智能流量分配的新一代有线承载网络,有力支撑云平台、大数据等应用,有线无线融合发展,提供智能通信网络;三是研究智能多媒体调度系统,建立集语音、图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为一体的新型调度通信方式,赋能城轨智能调度;四是研究智能通信信息安全,确保通信业务和数据资源的机密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以行车安全为核心,绿色节能为重点,在车站级集成各弱电专业所有装备信息综合感知与实时控制,结合全自动运行系统(FAO)的深层次地融合,实现线路、路网级综合显示,通过共享乘客向导系统信息实现车地旅客向导信息一体化;研究基于云架构、大数据、5G+的人脸识别、智能分析、智能视频感知的智能视频系统。

  深化BIM技术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建设基于BIM的基础设施状态智能化管理平台。一是搭建基于BIM的全线基础设施模型,覆盖轨道、路基、高架结构、地下结构、隧道结构和管片、供电、通信、信号以及机电设施设施等各个专业;通过现场检测传感器及5G通信技术感知噪声、振动、位移等信息并与车辆综合检测系统、大型检测检测设备之间实现数据的实时关联共享,实现全线各部位、实时、不间断的综合感知平台,突破现有专业界限,实现基础设施、设施和设备的数据无障碍交换;二是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基于实时采集的数据,实现对基础设施模型中各部位振动及变形、各区域噪声等状态参数做评估,针对传统监测难点,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隧道、高架结构和桥梁、车辆基地、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以及供电和通信等独立设施,建立区域的和立体的防护和感知空间域。运用很多类型传感、视频系统、周界防范系统、卫星遥感等检测监测技术,形成完整智能监测感知体系;三是建立智能化仿真分析系统,实现对车辆、弓网、轨道、桥隧及环境多元耦合的综合仿真分析、评价、缘由分析,实现基础设施的运维数字化和智能化。

  搭建基于BIM的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平台。一是建立以BIM模型为核心的智慧城轨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平台,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无纸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资产数据价值,对资产进行主动式风险监管,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提高资产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二是深层次地融合BIM模型、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赋能运维业务,提供基于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监测与海量历史数据的劣化预警等基础设施健康度管理功能,形成集成化、移动化的运维业务管理,建立可视化应急预案,指导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全方面提升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建立智能运维和安全保障体系,稳步提升运维智能化和安全运行水平。一是建设车辆、能源、通信、信号智能运维系统并在全行业推广:完成上海地铁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行业示范;建立结合全自动运行系统的信号系统的智能运维体系;建立供配电系统、通信系统、AFC系统、车站机电等系统的智能运维体系。提升城轨装备维护智能化程度、提升运维效率,减少维护人工的作业强度,形成城轨装备智能化运维生产组织模式;二是建设与智能调度体系协调联动的运营保障系统,实现对线路、场站、车辆、供电、通信、信号、人员、备品备件、维修工具等运输资源的动态监测、优化配置、精准调度和协同运转,提高城轨交通的运营效率和安全管控水平;三是研发相互连通的智能运维分析决策系统,结合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安全运营能力;四是构建城轨运营设备大数据监测安全评估系统,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的智能化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隐患治理、风险管控能力;五是完善智能化巡检系统,补齐单体设备+巡逻安检系统存在的短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降低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六是优化线网级的综合协调与应急指挥系统,打造设备日常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城轨交通运维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七是建立基于BIM的综合运维监管系统,可直观、快速、全面的获取设备正常运行状态数据,进行设备的健康管理和寿命预测,结合设备定期维护计划和流程,使设备得到适当的维修保养。

  打造智慧网络管理体系。一是构建智能网络生产体系,实现协同运行的网络生产管理,保障网络生产业务的精准执行。建立网络建设管理系统,包含利用图像识别和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的实施工程质量远程控制、利用基于BIM技术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网络运营调度与应急指挥、网络客运服务管理、维护保障管理系统、资源经营管理等系统。二是以城轨云和大数据应用构建企业共享信息平台,为智慧企业网络化管理提供全面支撑。全方面提升城轨企业目标计划能力、过程管理能力、资金控制能力、成本管控能力、执行监督能力、安全质量监控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和网络化管理能力。全面建设企业网络化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项目合同全过程监管、知识管理、培训资源、研发技术、乘客信息管理、信用管理等系统;三是构建完备的网络基础保障体系,实现灵活共享的基础通信与信息支撑,保障企业网络化业务平台运行的安全高效。

  建设一个自主可控、功能完备、技术领先、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城轨云与大数据平台。一是实现对城轨业务应用的统一部署承载,资源动态分配,统一开发运营部署运行环境,为城市轨道交通各类信息系统应用提供服务,助力城轨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二是建设大数据共享平台。在城轨云上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大数据平台技术架构的自主化研究,突破数据共享的壁垒,重点解决共享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安全、分析、管理和服务等难题,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建设城轨云综合运维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城轨信息系统的云服务、计算、网络、存储、安全等资源和IT服务;四是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遵循“系统自保、平台统保、边界防护、等保达标、安全确保”的策略,系统地采用可信安全与智能协同等技术,与城轨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网络安全纵深防护体系,保障城轨云网及其承载应用持续稳定运行;五是扩大智能创新应用建设。助推大数据、AI在城轨交通的智能优质服务、智能运营指挥和智能运维管理等领域的深化应用。

  围绕智慧城轨的建设目标,研究制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研究,实行顶层设计,构建技术规范体系,形成系统全面、协调一致、经济合理、开放融合的标准体系,全面支撑和引领智慧城轨建设;二是着力研究编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标准,针对共享关键领域,形成从顶层管理、监督评估、运行应用、平台建设、数据融合到底层感知的系列化标准,指导智慧城轨建设项目的有序高质量开展;三是指导智慧城轨各个专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研究、完善、迭代发展;四是主动对接国家主管部门和国际化标准组织,参与国际性标准制定,逐步实现智慧城轨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五是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智慧城轨等级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智慧城轨的特点,制定一套评估模型与方法,不断迭代与推进智慧城轨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撞大运! 英国男子家中处理陈年盘子,结果竟是价值100万的中国明朝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