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化数字化的战略意义

来源:江南体育全站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3-09-26 02:43:29 阅读: 1

  作者: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执行主任、教授)

  2022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由此可见,文化数字化慢慢的变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数字化在促进我国文化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数字化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文化优势与先进科技的结合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据统计,2021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数字文化贸易成为“出海”先锋。以海外游戏为例,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近五年我国游戏出海份额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出海游戏在用户来下载量、使用时长和用户付费三个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增长。一些游戏实现了文化优势和先进科技的结合,将极具东方元素的中式建筑、石林、山麓和彩瓷等融于场景设定中,并将“非遗文化”应用于游戏人物和食物的塑造上,成为向外输出的重要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延伸文化产业链、实现多领域有机合作,并产生“乘数效应”。以网络文学为例,《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实现了产业模式的输出,有20多万名外国作者开始使用母语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网站创作小说,海外原创小说上线万部。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开展有机合作,实现IP打造联动化和产业化,不少IP剧集在海外流媒体上线并取得良好收益。

  文化数字化是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在现阶段的客观产物。数字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属性,在技术属性包裹下,文化属性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潜移默化的审美规训更深更远。以短视频为例,“强调视觉刺激、弱化语言表达”成了短视频跨越语言障碍被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将壁画、敦煌、飞天、元宇宙等历史与科技元素融合的数字虚拟人天妤,展示传统田园生活、获得众多海外粉丝的博主,海外传播量达到2亿人次的榫卯玩具短视频等,在文化出海、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数字化为我国文化安全提供重要保证。习指出:“我们一定要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主要指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以及保持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数字化潮涌之下,人们的生活转入新的生存状态,数字观念与很多领域将产生融合与对抗,其中文化领域尤为明显,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文化与技术的交融使得数字技术时代的文化冲击更广泛剧烈。其次,技术自身携带的开放特征和意识形态安全之间有某种博弈。一方面,技术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和效果更突出。当前,新媒体运营延伸了大众接收信息的触角,信息荷载量和传播度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例如,某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文艺作品是城市的最好代言》《工业遗存何以“变身”文化空间》《“文博”的持久张力》等文章阅读量均在10万+,点赞量屡创新高,传播效率和效果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开放的互联网必然带来大量文化产品的输入,并有可能通过技术强化意识形态间的对抗与冲突。因此,数字化浪潮下,维护文化安全成为时代命题。文化数据安全是文化数字化的基础性问题,文化数字化能够为我国文化数据安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当前,我们大家可以通过打造国家文化专网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和分发,实现文化生产闭环;文化机构的数据可以在各自数据中心实行分布式存储,保障数据存储安全。例如,国家文化大数据(省级)中心对入库DCI数据信息与确权、确价和交易、结算体系共享,已从技术上实现了数据库的多源数据同步搜索和产权(版权)保护。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与协同机制研究”(21ZDA082)阶段性成果)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确保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