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杰丨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运行机制与推进策略

来源:江南体育全站app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3-08-18 14:42:01 阅读: 1

  罗红杰. (2023). 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运行机制与推进策略. 中国远程教育(08),79-86.

  【摘要】精准思政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应然追求,旨在实现精准育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数字化生存的普遍现实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等多重因素,使得精准思政既具有技术上的可能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中的紧迫性。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指引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为运行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要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配备、科学试验引领、体制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着力促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落地见效。

  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数字化、智能化的有效实践探索,旨在实现精准育人。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催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既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中的紧迫性。推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竭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智慧选择和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精准思政在这场“革命”中孕育而生。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化变革、精准化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机遇。

  习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习, 2017),“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 2020a, p.278)。该论述深刻阐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何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为大数据时代精准思政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推进教育精准化个性化发展,鼓励利用智能算法融入个性化教学,推进教育智能化进程。这些文件和政策既为精准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待,也为精准思政的构建提出了实践规范。为贯彻落实习的相关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等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的要求,不少高校慢慢的开始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政策文件引导下,学界对精准思政也展开了相应探究。周远(2020)认为精准思政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算法为技术支撑,以精准思维为理念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吴满意和景星维(2019)认为,精准思政是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提出以来的又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供需失调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及时回应;李辉和孙晓晖(2020)强调精准思政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以大数据作为重要技术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林晶和王建亭(2020)认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大数据的技术赋权下具有可能性且具有现实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现实的实践方式变化以及智慧校园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

  总而言之,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和推进。基于以上内容的讨论,本文对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进行尝试性界定:精准思政是“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现形态,意指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精准思维,对受教育者实施个性化、分众化、动态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实现精准育人。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科学性。就规律认知而言,精准思政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精准思政生成的重要前提。列宁(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p.128)曾对规律下定义:“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大数据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于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认知和了解相关规律。对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建立在大数据对人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以及社会思潮等方面数据信息的聚集、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了深入、精确的认知,精准思政的构建才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就判断依据而言,大数据强大的记录、运算、集聚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便利和科学的数据支撑,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评价、决策等提供了有效的判断依据和决策依循。无论是对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把握,还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判断数据,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凸显出鲜明的科学性。

  第二,具有精准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现实问题。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从需求侧而言,精准思政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够对人们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等进行精准画像,进而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从供给侧而言,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能够把握受众个性化、多元性需求,进而以高质量、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为受众提供精准供给。精准把握需求是精准思政提供精准供给的前提,大数据在需求侧对接供给侧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具有智能性。在大数据技术加持下,精准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生产、过滤、推送、管理等功能升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汇集和数据分析,科学把握舆情动态和发展走向,并借助全媒体平台精准生产、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设置“关键词”,拦截、过滤与主导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言论,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识别和预防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智能化推送是建立在大数据智能算法技术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数据集聚的“思想痕迹”“政治脚印”“心理谱系”等数据信息,识别受教育者真实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进而进行相对有效的信息推送。此外,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逐渐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促进其进入“无纸化”“信息化”管理时代。

  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既具有价值维度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维度的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叠加数字化生存客观现实带来的风险挑战驱使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应对变局、破解难题。

  从宏观层面来讲,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有利于为党精准育人、为国精准育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关于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显性追求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时代新人,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陈慧军 & 平章起, 2019)。“以人为本”是精准思政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准则。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就为了精准服从于党和国家的需要,精准服务于人的个性化需求。精准思政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彰显和有效探索。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促使其能够“精准到人”,精准把握人的心理动态和精神需求,进而精准服务于人、精准培养人,特别是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涵养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一方面,精准思政有助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新时代,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精准思政可以依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强化人的全面发展,更能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精准思政有助于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怎样培养人”同样也有这样的期待和要求。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有助于实现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面”的转换,这就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途径。

  从微观层面来讲,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获得感。一方面,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实现了内容信息的精准定制和精准推送,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类一策”的内容灌输。这是建立在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分类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才实现的。另一方面,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性。换言之,精准思政实现了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不一样的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对象实施不相同的、适切的教育方法,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除此之外,精准思政还有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所谓获得感是指“你正好需要,我刚好能满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除了教师主体带来的获得感外,还涵盖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带来的获得感。大数据能够针对不一样个体的“网络印迹”和“现实痕迹”进行精准画像(杨现民 & 张瑶, 2022),分析出不同受众的心理特征、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进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传递恰切的教育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又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视野转向微观世界的实践探索,符合关照到人、具体到事的理念。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纷繁复杂且内容参差不齐,加之西方错误社会思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隐性渗透等,迫切地需要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来破解难题。

  第一,生存方式的数字化、网络信息的无序化迫切呼吁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当前,互联网空间成为人类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域,同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据信息。数字化生存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客观前提。数据信息是大数据的核心要素,只有将人们的实践活动逐渐转化成为数据信息,才能够被大数据所把握。人们既是数据的生产者,也是数据的消费者,还是数据的传递者。在这种现实境遇下,人们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呈现出零星碎片化、垂直片段化的特点,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能力辨别这一些数据信息的真假与好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大数据是一种“中性”的技术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立场和偏见,但是在这种自发状态下容易被资本力量所裹挟。资本的本质在于追逐利益,商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数据信息以牟取个人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在享受大数据精准推送所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主流价值观念也存在被遮蔽的风险。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社会被不同的意见极化群体所分隔,社会共识难以凝聚”(陈昌凤, 2017)的困境。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大数据主动融合,让主流价值观念驾驭大数据。精准思政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大数据时代应对价值无序、信息繁杂困境的良性教育模式。

  第二,西方错误社会思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以及价值观念的碎片化、多元化迫切地需要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大数据的“中性”特性决定了它既能够被主流意识形态所驾驭,也能够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利用;既能够被社会主义国家所主导,也能够被资本主义国家所改造。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优势和专利垄断地位,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做包装、改造和设置以便更好侵入中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随意剪切、恶意编造,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试图操纵中国舆论,甚至无中生有、瞎编乱造。利用大数据构建精准思政,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大数据时代,价值观念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弱化和消解了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大数据的算法功能迎合了人们快节奏、即时性的生活方式。大数据推送片段性、碎片化的数据信息割裂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整体叙事逻辑,离散了原初话语的真实含义。碎片化、非线性的信息接收难以形成聚合性的理论认知和思想认同,“这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逻辑性所需的理性场域,并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生成所需要的线性认知图式”(温旭, 2020)。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疏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这种困境。

  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内在依循“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的运行方式,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智能化。

  精准识别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逻辑前提。大数据视域下精准思政模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精准化和针对性。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是精准思政精准化和针对性的重要体现。在大数据加持下精准思政能够精准识别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宽口径、全领域、大面积地识别受众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等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很难办到的,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使之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大数据凭借自身有效收集、智能分析等技术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精神需求来做精准识别。

  第一,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思想动态的识别和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精准思政在大数据的助力下通过人们在互联网空间和现实场域中的“数据印痕”,特别是无意识中发表的言论、留存的话语以及公开的虚拟行为(点赞、转发、看一看等)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可以有明显效果地识别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状况和行为发展轨迹。

  第二,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轨迹。精准思政的重要前提就是对人们的行为轨迹做出精准判断。换句话说,只有对人们的行为轨迹做出精准识别和判断,精准思政才能够有效运行与开展。大数据依据人们的基础信息进行初步识别。基础信息,也就是基本的客观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户籍等,大数据能够最终靠这些稳定的、客观的基础信息为精准思政有效开展提供初步的参照点和坐标系。大数据依据关联性信息进行深度识别,对这一些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识别出更有效的、深度的数据信息。基于此,大数据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把握人们行为的发展走向和轨迹。

  第三,精准识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人们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人们精神需求的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生产和供给的基本前提。精神需求具有隐匿性,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把握。精准思政在大数据的技术赋权下能够精准识别人们的精神需求。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层次不一、境界各异。大数据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对文化、艺术、娱乐以及对美的追求“印痕”进行细微观察和监测,“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究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精准定位个性化的精神与文化需求”(丁凯 & 宋林泽, 2020),进而精准识别人们的精神需求。

  精准分析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关键环节。精准分析能够把零散的、细微的、多领域的静态数据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分析模型进行整合,挖掘出一些容易被忽视且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而提前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同时,精准分析能够对变化的、流动的、开放的动态数据通过差异性、动态性分析模型进行统合,剖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动态性演变和阶段性特征。无论是静态数据的横向分析,还是动态数据的纵向比较,精准分析实现了人们思想和行为数据潜在困境和隐匿问题的显性化,为精准思政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科学的判断依据和数据支撑。

  精准分析是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系统性分析。具体而言,在系统、完备的大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精准思政利用大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差异性分析、动态性分析和关联性分析,以期实现全面、立体、系统的数据画像和精准分析。整体性分析是精准分析的重要环节。整体分析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剖析的。精准思政利用大数据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开展的情况做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把控,进而在整体上、宏观上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措施和实施方法。差异性分析强调个性化和复杂性,是对不同个体、不同空间、不同模态的数据信息进行的分析。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的差异性分析探寻不同群体的不一样的需求、不同个体的不同个性,进而开展分众化培育、个性化引导。动态性分析强调变化性和发展性,是精准思政开展预测的重要环节。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有效掌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从而为下一步精准施策、精准生产做准备。关联性分析强调勾连性和牵引性,有助于发掘潜在问题和隐藏价值。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挖掘隐藏在全数据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的成长成才等相关的“数据宝藏”和运行规律,为精准思政提供有效引领和科学指导。除此之外,精准分析还包括聚类分析、时序分析、回归分析、情感分析、语义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等。

  精准供给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核心步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之一。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的有益探索。精准供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了“要说明,提供什么”的精准生产和精准服务。精准思政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性的“供需平衡”“精准对接”。精准供给的实现需要在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对象的精准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对象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也是精准思政“需求侧”的主体。精准把握供给对象的“需求”是实现精准供给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受制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学校教育、生活条件等,自然会生成差异性、个性化的心理认知、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和情感张力。精准思政利用大数据实现了对供给对象的精准把握,依据供给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来做“定制式”精准供给,实现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避免了统一性供给“产能过剩”的风险。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的精准生产。识别和把握供给对象的思想水平、政治理论、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等多方面境况和需求是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在了解和掌握供给对象的需求之后,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产,以补给和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其中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内容的有效生产以及内容形式的与时俱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的精准运用。精准供给不仅需要精准认识供给对象和有效的供给内容,还需要适切的供给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统一性的“大水漫灌”,这无益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有悖于精准思政的价值理念。精准思政在大数据加持下利用“精准滴灌”的方式实现个性化教育、定制式供给。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手段,运用合适的供给方式为教育对象提供统一集成、形态多样、高效灵活的信息服务,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邹国振, 2019)。

  精准评估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反馈中枢。评估的目的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善、优化升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一般从学理化和实证化两个层面开展,学理化层面侧重过程、内容、方法等要素的评价;实证化层面侧重目的、任务、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前者多采用定性的评估方法,后者多采用定量的评估方法。在大数据技术加持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趋向于数字化和精准化,促使精准评估成为可能。大数据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鲜明标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融合创新生成精准评价的模式,既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精准思政的精准评价是利用大数据形成的一套系统的评估体系,这中间还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主体的评估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为主体的评估体系,以及以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为主体的评估体系。每种评估体系都是建立在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的数据库以及“数据画像”基础之上的评估系统。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为例,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分别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数据库,精准评价就是依托数据库的“数据画像”而做出客观、精准、科学的评价。大数据评估系统能依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社会服务等数据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评估;也可以依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育学生的方式等数据指标做出评估。这些评估指标是依托大数据获得的客观、科学的数据信息,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精准评估不是最终目的,初衷在于反馈问题、调整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数字化、精准化是适应时代要求、突破固有顽疾、寻求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精准管理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重要保障。精准管理贯穿精准思政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作、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精准管理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系统、各环节精心计划、合理的安排、统筹治理、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管理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在大数据技术赋权下,以系统、客观、真实的数据为基础,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精准思政的精准管理大多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数据的精准预测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前置化。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功能。精准预测并不是指能够预测出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指通过大数据的数据画像描摹事物的演进动态和发展的新趋势,提前研判未来大概率发生的事情。大数据充分的发挥捕捉现在、预测未来的功能,降低主观因素的成分,增强客观规律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可根据大数据的精准研判和预测,提前察觉缺陷、及时作出调整措施、科学部署规划,“使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事后转为事先,掌握教育先机,进行预防教育”(周远, 2020)。

  第二,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时化。大数据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环节的动态监测。无论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大数据都能够及时记录、及时来更新并及时反馈,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时、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精准思政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能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变化,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的数据情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现动态调整、实时改进。

  第三,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效化。关联性分析取代因果性分析是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一个独特优势。因果性分析强调非此即彼,注重“为什么”;关联性分析强调相关性联系,注重“是什么”。“相关关系通过识别有用的关联物来让我们分析一个现象,而不是通过揭示其内部的运作机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 肯尼思·库克耶, 2013, p.72)。”也就是说,利用大数据关联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要素、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其中一个环节、一个因素发生明显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高效化运作。

  基于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应然状态的系统分析,更进一步而言,要着力推动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完备的技术支撑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首要前提。需要说明的是,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并不是只有大数据单一技术发挥作用,而是指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技术群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而取得的成果。当然,作为技术的大数据也离不开网络、算法等数字技术的辅助和支撑。为此,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要着力于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加强数字技术,特别是关于大数据技术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文件政策推动核心研发技术、技术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紧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顶层设计文本,已经对“数字技术”“科技强国”等方面做了战略谋划,包括大数据技术在内的“新基建”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北京、上海、贵州等省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必将为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提供坚实的技术上的支持和基础支撑。

  就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而言,一方面要创设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将能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相关联的内容转换成数据信息;另一方面要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引入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智能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要格外的注意两点:其一,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系统时,要注重有关部门、不同环节的协同和共进;其二,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时,要关照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系统数字化一体推进。

  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关键在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关涉技术和专业两重维度,这也内在要求配备“高精尖”的人才队伍。“高精尖”的人才队伍要在“理念—技术—信仰”上有力推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首先,要拥有前沿技术意识,积极拥抱大数据理念。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新工具,更是一种新思维新理念。要敢于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小数据”的传统思维方法,积极尝试“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思维。其次,要具备专业的大数据能力。这里的大数据能力并不是指要拥有大数据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而是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够将大数据应用到精准思政的识别、分析、管理、评价等所有的环节。最后,“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 2020b, p.12)。就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内在逻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主题主线,立德树人依然是目标追求,必然要求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的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人才队伍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引进拥有大数据理念、具备大数据能力及掌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础上对其进行专门培训、系统培养,使之具备“高精尖”能力。总而言之,要汇聚人才队伍合力,发挥大数据技术效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到人、具体到事、聚焦到数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先行先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先进经验,这一经验也适合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实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大数据更是新兴信息技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没有先行范例,也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模板,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先行先试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当然,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先行试验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一方面,要具备完善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特别是要具有完备的大数据系统;另一方面,要具有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式师资队伍,既要有具备大数据能力的人才力量,也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可先行先试。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实践典范,其中就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平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利用数字手段建成涵盖思政课以及学生思想动态数据收集、数据调查、数据分析的一体化评估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估提供科学权威的数据支撑,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同时,先行先试也可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环节进行,比如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节、评价环节等。科学的试验引领不仅包含实践层面的先行先试,还包含学术层面的先行理论探讨。理论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可针对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可能性、可行性、内在机理、伦理问题、实践路径等进行理论生产和咨政建言,在某一些程度上也能为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提供理论参照和思路借鉴。

  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重要保障。体制机制天然具有规约和推动作用,一方面能够规制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有序运行。要制定和实施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负面清单”制度。大数据在精准识别、精准抽取个人隐私信息数据时,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侵犯个人隐私的风险(赵磊磊 等, 2022);大数据在精准管理、精准评价过程中,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信息泄露等风险。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大数据在抽取、集聚个人隐私信息时合法合规,同时也确保有关数据信息不被窃取和泄露。比如,出台实施关于数据信息的审查鉴别制度,明确抽取个人隐私信息时的流程、资质等;出台实施关于数据信息的保密规章制度,明确所收集的数据信息的使用权限、保管保存纪律等。要构建和落实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过程中“向善利好”制度。科学完善的制度往往是实践向前推进的“利刃”。作为新兴技术的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构建精准思政体系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助力增效、推动实施。目前的困境在于在传统观念和旧有体制下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实践推进缓慢、迟滞不前,这就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向前推进。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鲜明标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大范围的应用,数字化生存慢慢的变成为普遍现实,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既有可能也有必要。作为“石油”“煤矿”的大数据与“传统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既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一方面要明晰前提性认知。要对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机遇和挑战、守正与创新有清晰认知,既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不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契合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又要坚守底线、遵循规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根本性质(罗红杰,2021)。另一方面要明晰结构性革新。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在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方面发生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同时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对待以大数据为鲜明标识的现代信息技术,既要保持必要的“技术敏感”,也要保持一定的“价值理性”。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新时代,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数字化、智能化。

  陈昌凤. (2017). 未来的智能传播:从“互联网”到“人联网”.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3),8-14.

  陈慧军,& 平章起. (2019). 论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 学术论坛(5),140-148.

  丁凯,& 宋林泽. (2020).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6),101-105.

  李辉,& 孙晓晖. (2020). 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 思想教育研究(6),3-8.

  林晶,& 王建亭. (2020).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5),161-168.

  罗红杰. (2021).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地融合:前提认知·结构革新·实践策略. 思想教育研究(12),54-59.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2013). 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温旭. (2020). 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 思想理论教育(6),81-85.

  吴满意,& 景星维. (2019). 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 学术论坛(5),133-139.

  习. (2017).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In 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p. 100). 中央文献出版社.

  习. (2020b).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人民出版社.

  杨现民,& 张瑶. (2022). 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何以破解?——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 中国远程教育(8),42-52,79.

  赵磊磊,张黎,& 王靖. (2022). 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典型表征与治理路径. 中国远程教育(3),17-25,77.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17).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

  周远. (2020). 精准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思想理论教育(8),100-105.

  邹国振. (2019). 需求识别·精准供给·数据治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之道. 湖北社会科学(10),156-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3ZSD002)的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陈启宗:好戏还在后面,好多让你我不舒服、不自在的事,恐怕要在未来几年发生

  女子凌晨被短信告知航班提前3.5小时起飞,厦门航空:如果是航空公司原因,会有相应补偿。#航空

  杭州新东方已被立案调查!网红“铁头”:下个目标是衡水中学!衡水中学校长回应

  无畏契约冠军赛:Ethan奇招夜露打的措手不及,EDG 1-2不敌EG

  无畏契约冠军赛:whzy五杀ACE未能取胜,BLG0-2不敌DRX跌入败者组